发布日期:2024-11-04 12:11 点击次数:118
图片
防止失效:如何应对不对称核升级
图片
作者:Even Hellan Larsen,挪威奥斯陆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研究员。
来源:Even Hellan Larsen, “Escaping Paralysis: Strategies for Countering Asymmetric Nuclear Escalation,” Security Studies, Vol. 33, No. 3, 2024, pp. 439–475.
导读
由于害怕引发核反击,拥核国家往往不愿卷入相互之间在战略层级之下的低烈度冲突。本文将这种情况定义为“次战略瘫痪”,提出消除这种状态的四种战略选择:打击价值目标的惩罚战略通过打击人口中心、经济中心和城市等高价值目标威慑对手;常规停战战略运用常规军事力量在核冲突之前进行暂时停战避免冲突迅速升级,将冲突升级的责任转嫁给对手,削弱其升级意图以达成威慑;限制损害战略通过先发制人手段减少敌方核攻击对己方的损害进行威慑;针锋相对战略通过提升在所有冲突层级上的制胜能力威慑对手。为了摆脱“次战略瘫痪”,苏联和印度最初采用打击价值目标的惩罚战略,而后转向常规停战战略。印度仍未能摆脱次战略瘫痪,转向采取限制损害战略。美国则奉行针锋相对战略消除次战略瘫痪。
引言
当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以下简称拥核国家)威胁要对常规非核侵略做出核反击时,该国试图利用核威慑来阻止对手参与低烈度冲突。在核战层级之下,应该如何摆脱由核威慑引发的战略失能?西方克制应对俄乌冲突,原因在于担心俄罗斯在非战略层面的核升级。朝鲜试图通过首先使用核武器来限制美国的行为。巴基斯坦威胁要对印度的常规侵略进行核反击,使印度无法有效应对巴基斯坦对印度国内恐怖组织的支持。
本文将不对称核升级定义为:动用核威慑应对常规战争。将次战略瘫痪定义为:当一个拥核国家因为担心核反击后果,而被劝阻不要与另一个拥核国家进行低烈度冲突时,引发的战略失能。
核竞争对手在不断的互动中调整自身战略以保证竞争优势。研究区域大国核战略的主流文献聚焦于讨论行为体能力、均势战略、军民融合和资源限制对战略选择的影响,未能解释对手的核战略如何影响拥核国家的战略选择。现有的核战略侧重研究动用核武器威慑全面核战争,不足以揭示动用核武器摆脱次战略瘫痪的机制。保证报复战略旨在通过承诺造成不可接受的报复性损害来威慑大规模核打击,但它有助于摆脱次战略瘫痪的机制并未得到充分说明。战略反制战略规定了在全面战争中限制毁伤能力如何成为战略有效威慑,但并未关注这种能力如何提供摆脱次战略瘫痪的途径。核战略理论较少考虑常规威慑和核威慑的复合互动作用。复合威慑战略的研究关注点在于核武器如何弥补常规战略的不足,而不是常规力量如何提高在核对峙中的杠杆作用。针对不对称核升级尚未有一个连贯的战略选择应对机制。
依据威慑方式是出手惩罚或是束手拒止,以及战略是否包含升级控制两个维度,本文归纳出四种拥核国家摆脱次战略瘫痪的战略选择。打击价值目标的惩罚战略让对手相信其无法控制核大战升级,且如果升级超过一定限度,其将遭受不可避免的大规模核报复,进而摆脱次战略瘫痪。常规停战战略在打击价值目标的报复的危险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依然使用常规武力,将进一步升级的责任转回对手身上,进而削弱对手进一步升级的信心,且本国不会遭受打击价值目标的报复。限制损害战略旨在提升自身核武器在全面战争中的生存能力,避免遭受因有限使用核武器引发的大规模打击价值目标的威胁。针锋相对战略通过提升在各个冲突层级打赢对手的能力来阻止冲突升级。
以下案例包含不对称升级威胁的战略应对:冷战期间美苏对抗、冷战期间苏法对抗、1998年以来印巴对抗、冷战后俄美对抗、2017年以来朝美对抗,以及长期以来的中美之间的可能发生的升级危险。本文研究其中三个案例来检验应对次战略瘫痪的战略选择:苏联在1960 年代和1970年代初对北约灵活反应战略的反应;印度从1998年到2023年对巴基斯坦不对称升级战略的反应;美国对俄罗斯及中国不对称升级威胁的反应。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明确界定次战略瘫痪的战略难题;其次进行战略选择类型学划分;再次使用三个案例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得出结论并指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概念界定
不对称升级旨在通过率先使用核武器使冲突迅速升级,进而慑止常规侵略。其升级阈值将根据拥核国家试图慑止的常规侵略的类型而有所不同,范围从大规模常规攻击到次常规敌对行动(如恐怖袭击、支持叛乱或恐怖组织等)。拥核国家需要开发灵活、有限的核使用选项,并具备二次打击能力,才能实现这一战略。
不对称升级通过加强或重建威慑来减少敌人攻击或报复的意图,可以提高一国更快赢得或结束冲突的几率。拥核国家试图迫使对手让步,在冲突越过核大战门槛后,将进一步升级的责任转回给对手,二者互动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将造成更多伤亡的隐晦暗示或明确威胁。不对称升级假设有限使用核武器不会自动导致全面战争。
不对称升级威胁追求两个相关目标。首先,通过威胁在较低层级的冲突中进行核打击,拥核国家扩大了核武器在核战层级之外的威慑范围。其次,该策略使拥核国家得以进行低烈度战争,而不必担心对手的大规模反应,因为其不对称升级的威胁可以阻止对手将冲突过度升级。因此,不对称升级的威胁导致了“次战略瘫痪”的产生,即对手因为害怕遭到核反击而无法在次战略层面采取行动。假设不对称升级威胁可以有效地消除对手在战略核阈值以下行动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它不仅会被用于威慑各种类型的次战略侵略,而且还可能使威胁国家大胆进行低于此阈值的侵略行为,因为它假设对手受到威慑,无法做出强有力的反击。
本文确定了拥核国家试图摆脱次战略瘫痪的可用选择。如果能够摆脱这一难题,拥核国家不仅可以寻求避免对手的不对称升级,还可以恢复其在较低冲突级别下的行动能力。
理论框架
1.如何进行核威慑
战略选择的第一个划分标准是拥核国家如何使用核武器威慑他国。国家可以通过核惩罚或核拒止来阻止不对称升级。核惩罚试图通过打击价值目标的核惩罚的威胁来抵消不对称升级的潜在获益。核拒止旨在通过使对手不能或不太可能成功实现其目标来阻止对手从侵略中受益。这展现了核革命立场与核制胜立场之间的经典辩论,前者认为核升级容易受到抵消核惩罚的威慑,后者认为需要赢得战争的能力来威慑侵略。
不同的核威慑逻辑将深刻影响所需的威慑能力类型。在惩罚战略方面,拥核国家满足于发展一个可生存的核武库,该核武库能够报复高价值目标(如一些重要城市)以最大化威慑效用。由于高价值目标很大且易于摧毁,因此核武器运载工具的打击精度不需要很高,飞行速度要求也居于次要,部队不需要处于快速反应或高度警戒状态。对核武器生存能力和可靠性的要求将根据对手解除该国核武装的能力,以及所需的报复程度而有所不同。因此,从少数不可靠的武器到可靠的高精度武器,各个品类的核武器都可以用于核惩罚。然而其惩罚目标是相似的,国家不需要非常大的核武库、复杂的使用理论、繁琐的交付或指挥控制系统,唯一的要求是核武能力足够打击价值目标。
拒止战略聚焦于军事目标,以及在所有冲突级别进行有效响应和限制对手核反击的能力。在拒止战略中,威慑是通过让对手相信自己无法在核战争中实现其目标而实现的,从而阻止了核升级。其基本逻辑是,只有可用的核选项才是可信的,也只有可信的核威慑才有效用,所以拥核国家必须开发可用且有弹性的核武选项来威慑侵略。追求拒止战略的拥核国家应该开发能够清除军事目标,响应迅速且打击精确的投送系统,并大力发展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以用于加强目标定位和损害评估。理想情况下,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可以拦截任何剩余的敌方导弹。因此,如果拥核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它应该开发一个灵活、可用且复杂的核武库以赢得核战争。
2.是否要管控升级
战略选择的第二个划分标准是该战略是否需要管控冲突升级。管控升级是指支配并利用冲突节奏和范围的操作。依据这一标准战略可以分为两类:交战方无法控制冲突升级,战争将不可避免地转变为全面战争;冲突升级可控且被工具化使用,目的在于将进一步升级的责任重新推给对手进而迫使对手屈服。在这里,冲突有限升级以及预期对手会让步是摆脱次战略瘫痪的关键,因为进一步升级的风险或者冲突某一方在更高层级冲突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无法接受的。
不管控冲突升级的战略,试图通过让对手相信在有限核战争和全面核战争之间不存在实质区别,从而实现威慑。这种战略可能会立即对不对称升级作出无限核反击。这是一种不受目标和军事手段限制的反应,目标是让对手相信,不对称升级威胁所设想的有限核战争是不可能的,该国只考虑进行打击价值目标的惩罚。有限灵活以及有区分的核选择破坏了立即无限制反应的可信度,因而不是必需的。
管控并利用冲突升级的战略通过有限的反击措施来摆脱次战略瘫痪。其特点是战略目标有限,并保留了一些军事能力,尤其是战略核力量。具备有限升级冲突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强制工具,因为它将冲突继续升级的责任转回了对手身上。有限的核反应强调区分应对不同冲突级别的作战计划。通过制定明确区分的反击措施,拥核国家力求避免在任何时候对冲突烈度的误判,最大限度降低意外升级的风险。因此,拥核国家将制定一系列明确的核选项,同时强调不同层级之间的明确界限。
表1 摆脱次战略瘫痪的战略类型学划分
图片
3.战略类型学划分
打击价值目标的惩罚战略:该战略依赖于打击价值目标的核报复的威胁。通过无视升级控制,它明确寻求通过立即进行打击价值目标的核报复来阻止不对称升级。这一策略旨在削弱对手的不对称升级动机,使任何潜在的获益与事后施加的惩罚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这一战略的技术要求最低,只需要能够投送相对较少的核武器以报复价值目标,对运载系统的打击精度、响应能力和定位能力几乎没有要求。然而由于对手有能力进行核报复,针对对手首先进行有限核使用,采取打击价值目标的惩罚的威胁可信度不足。这通常是拥核国家试图摆脱次战略瘫痪时采用的原初战略。
常规停战战略:常规停战战略依靠打击价值目标的惩罚来阻止对手在有限核使用之外的核升级。然而,与打击价值目标的惩罚战略和其他类型的核战略相反,在对手首次有限使用核武器之前或之后动用常规部队可以立即将进一步升级的责任转移给对手,进而应对不对称升级的挑战。拥核国家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通过常规反应摆脱次战略瘫痪:(1)在核升级失控风险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通过转移升级的责任,将冲突从常规层级迅速升级到对手的核门槛,从而解决问题。拥核国家需要一支能够迅速动员的快速反应部队。(2)直接动用常规部队出手解决升级问题。拥核国家需要一支能够在核环境中作战并取得胜利的常规力量。
限制损害战略:与打击价值目标的惩罚战略相似,限制损害战略通过将核战争成本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能力进行威慑。该战略明确威胁要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以应对哪怕是有限的首先使用核武器,进而避免次战略瘫痪。根据敌方核力量的生存能力,采用这种策略的拥核国家必须拥有精确的投射系统,跟踪和定位对手战略核目标的能力,以及拦截敌方残余报复导弹的导弹防御系统。
然而,能够确定解除对手核反击能力的任务极具挑战,即使是敌方少数幸存的核武器也可以立即破除其行动效用。此外,这一策略导致拥核国家鼓励对手先发制人地发动攻击(如预警即发射)以确保其威慑能力。因此,这种策略增加了由于误判而导致的无意升级的风险。尽管解除对手核反击能力相对打击价值目标的惩罚更可信,但对手可能仍会因其在有限核战争层面的主导地位而感到自信。因此,缺乏有限的核使用选项仍可能导致次战略瘫痪。
针锋相对战略:拥核国家可以在所有冲突层级上拥有全面领先对手的打击能力,以避免次战略瘫痪。针锋相对战略假设,只有在每一冲突层级中完全击败对手,该国才能遏制所有类型的冲突。这一战略要求对不对称升级战略所预期的有限核攻击作出可信、相称和可校准的反应。目标是在面对有限的核威胁时,避免在投降和全面核战争之间的二元选择难题。这一战略旨在防止对手在有限核战争升级中占据主导,从而首先阻止不对称的升级。采取这一战略的国家将开发各种不同的核选择,包括适合战场使用的战术核武器以及战略核武器。
针锋相对战略的缺点在于:首先,它要求建设能够应对所有潜在突发事件的系统,对国家能力要求最苛刻,成本最高。其次,该战略下有限核战争可控的信念可能增加战争风险。当拥核国家有能力采取有限和可控核战争战略时,核门槛可能会降低。再次,有限的首先使用核武器也可能演变成一场全面战争。例如在跨越核门槛之后,由于互相限制进一步升级的困难而可能导致全面战争爆发。此外,如果拥核国家在寻求摆脱次战略瘫痪时为自身在各级冲突中的军事优势所蒙蔽,其盲目自信可能忽略并增强对手展开核报复的决心。
表 2摆脱次战略瘫痪四种战略的特点
图片
案例检验
1.苏联对北约灵活反应战略的回应
为应对在常规军力上占优势的苏联军队,北约在20世纪60年代采取了灵活反应战略。如果北约无法承受苏联的常规军事进攻,北约将在冲突烈度可控范围内将战争升级到核战水平,提升苏联继续进攻的损益比进而迫使其停止行动。作为回应,苏联领导层起初试图通过大规模打击价值目标的惩罚战略阻止不对称升级。苏联战略家普遍认为战争升级不可控制,拒绝瞄准限制,任何与北约的战争都将不可避免地升级为全面战争。苏联领导人强调拥核国家不能以有限可控的方式进行核战争,对核战争的人为限制只是一种幻觉。受制于落后技术,此阶段苏联指挥控制系统无法支持其实施可控的拒止战略,转而专注于建立一个可生存的集中式指挥控制系统,有效保护政治和军事领导人,防止美国瘫痪其战略力量。
随着苏联发展出生存能力更强的核力量,苏联不再坚持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不能进行有限核战争的论断。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考虑在世界大战中加入常规阶段的可能。苏联逐渐转向常规停战战略,选择在进行打击价值目标的惩罚之前充分利用苏联的常规军事力量。在1960年代苏联战略中的常规阶段战争的长度相对较短,在1970年代其持续时间逐渐增加。苏联专注于通过常规能力摧毁北约的核打击能力,阻止北约不对称升级。苏联战略的转变可能源于对其核武库的生存能力以及在核环境中维持有效常规威慑能力信心的增强。
2.印度对巴基斯坦不对称升级威胁的回应
巴基斯坦的不对称升级战略有效慑止了印度对于巴基斯坦常规攻击的报复。在1998年获得核武器后,印度立即采取打击价值目标的惩罚战略,高调表示将大规模使用核武器以回应巴基斯坦的侵略行为。1999年的卡吉尔战争展示了打击价值目标的惩罚战略的缺点,印度恐惧巴基斯坦的核报复,渴望获得国际支持而无力对巴基斯坦的常规侵略做出有效回应。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组织持续存在,印度无力对此做出回应。2004年4月印度转向采取常规停战战略,提出冷启动概念。该战略的目标是在国际社会介入冲突调解之前用常规力量升级冲突,同时追求具体的战略目标,使巴基斯坦选择不将冲突升级到核水平。印度试图通过简化常规威慑选择来提高其打击价值目标的惩罚战略的可信度,增强威慑效果迫使巴基斯坦在全面战争的风险逐渐升高的情况下让步。但是,施加有效的常规报复手段迫使对手让步,同时避免对手核报复存在固有困难。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印度依然没有实施核报复。实际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印度的核战略逐渐向限制损害战略过渡。
拥有清除巴基斯坦战略核武器的可靠能力可以帮助印度摆脱次战略瘫痪。只要巴基斯坦能够保持大规模核报复的能力,印度为应对有限的核攻击而大规模使用核武器就是不可信的。印度正大力发展精确制导武器,增强识别和定位目标的能力,简化并提高核力量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只要印度能够精准清除巴基斯坦的战略核武器,那么印度就能避免遭受毁灭性核打击。印度通过限制损害战略在战略核层面占据主导地位来实现对巴基斯坦的威慑,相对于打击价值目标的惩罚战略更具有操作性和可信度。但这一战略依然存在缺点:印度的限制损害能力依然存疑;有限核升级及时得到遏制可以迫使限制损害过程中断;如若在限制损害之前先发制人可能导致核大战。
3.美国奉行针锋相对战略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损害限制能力,美国的核威慑采用拒止的方式,一直以军事目标为打击对象,以赢得战争为最终目的。但根据最近官方文件对于核学说的表述,美国的核战略正从纯粹的反制战略转向针锋相对战略。
美国通过有限的核选项摆脱次战略瘫痪,强调灵活应对广泛的敌方威胁以提升核威慑有效性。为了阻止不对称升级,美国制定了一系列分层应对方案,通过有限而灵活的核反击选项,包括使用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确保任何对手都无法通过不对称升级获得战略优势。针对俄罗斯依托庞大的战略核力量给美国造成的次战略瘫痪,美国通过低当量的核打击选项来抵消俄罗斯在有限核战争中的任何优势。美国开发有限核选项旨在向俄罗斯发出信号,即不对称升级不会成功,因为美国核战争的所有层级都拥有可信的应对措施。针对中国核武库的快速扩大,美国通过W76-2潜射弹道导弹、可全球部署的战略轰炸机、可携带核弹的F-35双功能飞机和空射巡航导弹形成了一系列灵活的威慑应对措施。
结论
将战略稳定简单理解为拥有核报复能力是不够的。核升级是政策互动的产物,本文提出的四种战略类型是制定合理核威慑政策的重要基石。分析不同战略的内在风险可以降低因误判而导致的升级风险。未来研究应该继续细分具体策略,探索在互动中如何保持战略平衡。
学术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必须认识到核战略的选择将如何受到对手的核战略和战略优势的影响;不同的战略将如何建立在不同的威慑机制之上;这些机制会带来那些优势和风险因素。如果拥核国家忽视战略的微妙变化,核威慑就会被误导进而放大核战争的风险。
词汇积累
countervalue punishment strategy
打击价值目标的惩罚战略
conventional pause strategy
常规停战战略
damage limitation strategy
限制损害战略
tit-for-tat strategy
针锋相对战略
nuclear denial
核拒止
译者:高锐前,国政学人编译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安全。
校对 | 程雪玲
审核 | 李源
排版 | 张俊枫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